新闻动态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
2011,体验大学生就业的“酸甜苦辣”

发布时间:2011-12-10|发布人: 齐鲁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|浏览量:120

  岗位多了,但就业矛盾仍在;薪水标准高了,但物价涨得更厉害。11月以来,全国各地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陆续启动。记者走访一些招聘会、就业洽谈会发现,面对就业新形势,大学生们在市场大潮中品味酸甜苦辣,经历成长的阵痛。

 

岗位多了,就业形势“甜中有酸”

 

       记者近日走访多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发现,与往年相比,市场需求热度不减,一些行业出现人才“供不应求”状况。但从整体上看,企业和高校之间人才培养脱节的现象没有根本扭转,毕业生求职仍然面临“缺乏经验”“能力不足”的考验。

  作为一年一度江苏规模最大的“人才大集”,江苏省暨南京市2012届本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吸引了5万余名毕业生入场应聘。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任雷鸣告诉记者,从参会情况看,用人单位的需求稳中有升,洽谈会实际设展位1492个,提供有效岗位6万余个。“随着企业需求量上升,全省就业结构性矛盾出现缓解势头,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出现向好迹象。”

  南京林业大学包装专业毕业生常蓓蓓告诉记者,包装行业的岗位需求很少,有时候会在招聘现场“扑空”。本次招聘会前,她通过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提前查阅了企业情况,有针对性的投了3份简历,经过今天现场洽谈,她已经和2家企业初步达成就业意向。

  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行情进一步看好。近年来,江苏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,积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、动漫、现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,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平均水平。

  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,气象专业人才呈现供不应求之势。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副司长于玉斌告诉记者,今年全国气象部门、企业的用人需求近2700人,比去年增长20%左右。从专业角度看,最缺乏的是大气科学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;从就业区域看,中西部地区人才缺口较大。目前全国已建立2400余个气象观测站点,每年都需补充一大批气象专业高校毕业生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,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。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副处长鲁学军认为,毕业生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。一是地域性矛盾,据统计,江苏高校的毕业生89%留在江苏,再加上外省毕业生涌入江苏,总体就业压力增加。二是专业性矛盾,即很多毕业生不是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。第三,性别矛盾也还存在。据统计,2012届全省毕业生中,女生占了49%,但是用人单位对女生的需求却没有这么多。

  

物价涨了,就业前景“苦辣相间”

  今年以来,物价持续上涨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在大城市的就业成本和薪酬预期,一些毕业生就业开始理性回归到中小城市。薪酬预期提高、回家乡工作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现实选择。

  在江苏大学举行的一场校园招聘会上,一些企业开出的薪酬让求职者“很受伤”。江苏大学毕业生刘升振告诉记者,一些技术型企业声称“高薪引才”,开出了3000元左右的月薪,虽然比往年有所提高,但在节节攀升的房价、物价下,“这点增长一点都没体现出来。”

  中国矿业大学电子专业毕业生王鹏认为,不同性质的岗位应有相匹配的薪酬。如果是销售类工作,他对月薪的心理预期是4000元;技术类岗位的话,他希望是3000元。记者走访发现,2012届毕业生对月薪的要求大都在2500元以上,男生比女生稍高,在3000元左右。

  对于用人单位开出的薪水,南京工程学院的胡瀚文看得更清楚一些。“实习期给我两千我就愿意做。”胡瀚文说,一个男生在南京租房,外加吃喝,一个月2000元是他的底线。

  “今年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非常明确,面试的时候会直接表示想要月薪多少。”西派克泵业有限公司人事部负责人明显感觉到,在物价上涨和市场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,今年的毕业生“挑”和“比”的心态更加明显。

  在一些招聘会现场,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毕业生,五成毕业生表示想要回家工作,投递简历也都是挑当地的企业,家庭因素开始凸显。

  “想回家乡工作,家乡附近也行。”南京林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小林告诉记者,在选择单位时,她第一个看的就是工作地点。因为在大城市工作的话,房租、三餐都是不小的开支,回家乡就轻松多了,也稳定多了。“我们班上女生很多人都在准备考研,目前工作定下来的几个,都是回家乡工作。”

  

选择多了,就业发展更需注重长远

 

  近年来,随着政府、高校、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联动机制不断完善,各类招聘会越来越多,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于多元。专家认为,大学生就业除了考虑地点、薪酬、行业等因素外,应更多考虑个人职业定位和用人单位发展前景。

  作为“90后”首届毕业生,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社会关注。江苏大学学工处处长李洪波表示,在他看来,就业问题上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的时代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。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回暖,大学生找工作的机会和选择的余地也增多。需要注意的是,大学生就业应该把眼光放在几年后,把企业的发展前景作为选择工作的第一要素。

  对于大学生看重薪酬的现象,李洪波觉得可以理解,“如果大学生不能准确地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职业定位,自然会更多地关注薪酬等表面化的现象”。他建议,大学生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通过网络、人脉等渠道尽可能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,以此作为就业的重要依据。

 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,与往年相比,一些高校毕业生选择岗位更加理性、务实。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朱丰告诉记者,大学四年,他辅修了日语和物流两门课程,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,目前他已经收到好几份录取通知,“第一份工作很重要,不仅要看薪水,更要看发展前景。

  刚从英国卡迪夫大学硕士毕业的张紫函有着自己的“择业观”。“我择业首先看的是这个工作对我的个人发展是否有帮助,我能否得到锻炼。至于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,我认为只要适合就行了。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要有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,不怕困难,勇于奋进。” 张紫函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