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
就业形势有望继续稳定 就业压力逐步缓解

发布时间:2013-01-05|发布人: 齐鲁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|浏览量:88

2013年,劳动力供给将会出现拐点性变化,总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将达到顶峰,之后开始萎缩,人口红利即将消失,就业压力预计将会逐步得到缓解。

  就业压力缓解 劳动力收入快速增长

  一、影响劳动力需求稳定增长有两大因素。

  第一,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。总体来看,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将依然复杂多变,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结构调整之中,经济增长动力不足,但有利因素逐渐增多,如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望增强、欧洲经济表现可望略好于2012年、新兴经济体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。同时,国际经济在2013年仍然面临诸多可能的不利因素:美国财政政策大幅收紧,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不利影响;区域政治经济不稳定,东亚地区中日关系面临较大不确定性;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不确定性仍然较大;在全球货币政策进一步大幅宽松的背景下,充裕的流动性可能推高全球通胀,2013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可能较大。

  第二,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。2013年,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。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增多:一是2013年是“十二五”规划的中期评估年,稳增长政策措施将加速贯彻实施;二是货币和财政调控政策仍有较大空间;三是我国对外投资加快,有助于带动相关设备出口的增加,此外随着欧债危机的缓解,对欧外贸出口将可能恢复增长。我国经济在2013年面临的不利因素有: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,我国房地产市场表现面临较大不确定性,与东南亚等国家的产业竞争继续加剧,部分产业将向国外转移,而产业升级困难较大等。

  上述国内外经济环境表明,我国经济可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,有助于带动劳动力需求的稳步增长,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对高技能人才、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仍将比较旺盛。

  二、影响劳动力供给迎来拐点有四大因素。

  第一,总劳动人口规模拐点到来,人口红利即将消失。平稳的经济增长将对劳动力产生稳定的需求,同时,总体劳动力供给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尤其是2013年将产生转折性变化,我国将迎来总劳动人口和人口红利的拐点,未来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稳步下滑态势。这一方面意味着2013年劳动力供给仍然很大,就业压力依旧较大,另一方面则意味着由于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,未来就业压力将逐步缩小,劳动力供给结构性不足的范围将加深并扩大。

  第二,新增劳动人口和青壮年劳动力规模加速下滑。未来,随着新增劳动人口和青壮年劳动人口规模的持续下滑,就业市场将产生一些变化,一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工资相对其他年龄人口可能加速上涨;二是企业不得不增加中年以上劳动力的雇用。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具有更高的流动性,而中年以上劳动力流动性相对较差,加上劳动力供应紧张和用工成本上升,将会迫使部分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。

  第三,农村可供转移剩余劳动力持续减少。根据《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》的数据,2011 年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.3 亿人,其中,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0%。未来农村可供转移的劳动力,主要有两种途径,一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农村新生劳动力,而由于新增劳动人口和青壮年劳动人口已经开始持续下滑,这部分劳动力会越来越少;二是由于农业技术进步,机械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和节约,这部分劳动力潜力也并不大。总之,未来农业可供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将持续减少,农民工就业压力将继续减小。

  第四,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。预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00万人左右,“十二五”期间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将增长3%左右,这比“十一五”期间年均13.6%的毕业生增长率大幅下降。因而,中长期来看,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得到逐步缓解。但同时,当前巨大的毕业生规模与低迷的经济形势对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造成很大压力,需要教育等相关部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。

  综上所述,由于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变化,预计2013年总体就业压力将继续得到缓解,同时劳动力的收入将继续快速增长,有可能继续超过人均GDP的增长速度,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继续得到提高。

  促进就业工作的四点政策建议

  第一,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,降低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质量。当前,由于宏观经济减速,对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,考虑到通货膨胀率处于低位,同时货币和财政调控政策仍有较大空间,因此稳增长调控政策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,以稳定经济增长,缓解就业压力。同时,调结构要与稳增长并重,当前总劳动人口规模拐点到来,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,过去依靠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的增长已难以为继,转型迫在眉睫。应逐步降低经济增长总量目标,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等政策,促进产业结构升级,提高经济增长质量。

  第二,加强劳动合同制度,促进劳动力由非正式就业向正式就业转变。我国就业市场中大量劳动者与雇主没有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,成为非正式就业。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依然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、执法不严的法律状况,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。从劳动者角度而言,非正式就业由于没有劳动合同的保护,工作不稳定,劳动条件较差,待遇较低,切身权益得不到保障;从雇主角度而言,非正式就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,但由于没有劳动合同的约束,劳动者流动性大,企业因此不愿给员工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,降低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。未来要加强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和规范,促进劳动力由非正式就业向正式就业转变,这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,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,尤其是在未来人口红利消失的背景下,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意义重大。

  第三,加强自雇佣劳动者的扶持与保护,促进其规范发展。自雇佣是当前我国劳动者自食其力谋生的重要手段,自雇佣的成分复杂,许多居民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在正式部门取得稳定的工作,只能选择自我雇佣,以个体商户、私营小企业等形式居多。这些小规模的自雇佣创造了大量实际就业的同时,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产品、服务和便利,促进了经济的活跃。但是,自雇佣在过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,许多规章制度限制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。在未来要加强对个体商户等形式的自雇佣劳动者的扶持与保护,对他们的政策应以引导和规范为(博客,微博)主,而不是限制和约束。

  第四,破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,充分发挥人口红利的作用。由于我国劳动人口即将在2013年迎来转折点,人口红利即将消失,一方面,这意味着未来就业压力可能会变小,劳动者报酬将快速上涨,另一方面,这也意味着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能会逐渐变小。因此,要进一步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,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提供便利,以充分挖掘和发挥人口红利的作用。可以考虑采取逐步延长退休时间的措施扩大实际劳动力供给,延长人口红利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