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首页
首页
中心简介
政策法规
学生服务
政策法规
就业手续办理
常用表格下载
单位服务
招聘会报名
宣讲会申请
下载专区
就业质量报告
新闻动态
通知公告
新闻动态
学院动态
图片新闻
新闻动态
首页
>
新闻动态
>
新闻动态
昔日热门今朝就业骤冷---解读大学生就业难背后误区
发布时间:2007-03-30
|
发布人: 齐鲁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
|
浏览量:203
昔日热门今朝就业骤冷---解读大学生就业难背后误区
2007-3-28 现象篇:热门专业难就业 与小梅一样同是新闻专业的小文告诉记者,虽然她在一所名牌大学,可据她了解,本专业的70多名同学中,目前已经有就业意向的不过五六人,而且没有一家是新闻单位。"现在对口的单位或是不招人,或是限制学校,我们正卡在缝里。”小文说,她现在正备考公务员考试,对能进入新闻单位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。 其实,像小梅和小文这样处在求职夹缝中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很多。自2006年起,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,而大学生就业率近三年来一直徘徊在70%左右。 今年,我国将有495万名大学生毕业,比去年增加了82万人。我省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也将达到50万,比去年增长39%。2月中旬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,9成以上的2007届大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。其中近3成的受访学生认为"就业形势严峻,就业非常困难”。 镜头一:2月14日,4万多人同赶人才大集创造了济南人才招聘会的新记录,让人感受到空前就业压力;不少热门专业供需比甚至高于80:1。 镜头二:3月10日,1万余名毕业生参加由市教育局组织的师范类毕业生双选会,但招聘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仅600余个。师范类专业的持续走热,使得不少招聘单位前排起了递交简历的长队。 …… 思索篇:热门专业为何变冷? 难道我国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?很多人把"大学生毕业就失业”的板子打到大学扩招上。但教育部部长周济说,现在就业问题不是因为扩招引起的,这些孩子迟早都要就业,只不过是读完大学就业还是不读大学就业之分。 而事实上,我们的大学生并不是多了,而是少了。据有关数据介绍,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0%多,而我国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还不充分,才22%。很多学者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"相对过剩”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专业失衡。 学生专业选择盲目 问题一:专业信息闭塞 "考大学时怎么选的专业?”山东政法学院一位大专毕业生告诉记者,他的父母都是农民,大字还不识几个,更别提考虑什么就业前景了。报考时,高中老师就根据他的成绩推荐了几所学校,而他也就选了一个看起来挺体面的法律专业,"我从上第一堂课就知道选错专业了。” 这位毕业生说,他原来以为学了法律就能当律师、进法院,现在看来这无异于"痴人说梦”,本科生尚难找工作,更别说专科毕业的他了。他说,如果可以再次选择专业,他一定会从实际出发,找一个更利于就业的技术类专业。 这一类问题多出现在农村学生身上,由于信息不畅通及父母经验有限,他们报考时大多考虑的是能不能上大学而不是专业的就业前景。 问题二:扎堆报考就业热门专业 "我考大学的时候,大家都认计算机专业,IT不是时髦嘛,收入高、层次高,我就跟着报上了。没想到被'时髦'涮了一把。”山东大学毕业生小黄自我调侃道。小黄说,他本身就喜欢玩电脑,而考大学那年,社会上正热炒IT人才紧缺、收入高等,他和父母觉得这个专业比较实惠就报上了。 其实小黄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,只是他没有想到像他一样"赶时髦”的学生还有很多。这种扎堆问题在计算机、新闻、金融等今后收入高、待遇好的专业上尤为突显。目前用人单位对这一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依旧很大,但他们更希望能招聘到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,而不是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。 问题三:老观念束缚专业选择 市民刘女士的观点更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想法。刘女士告诉记者,她总觉得大学毕业就应当干部,所以帮孩子报考时专门挑今后能"坐办公室”的专业,衡量来衡量去,选择了工商管理。 可今年孩子找工作时,需要这个专业人才的用人单位大都开出了"五年以上工作经验、硕士学历”等高要求。现在只有一家私营企业给了回复,让孩子去面试,但要求从市场销售开始做起,而底薪也仅有800元。这与刘女士让孩子"坐办公室”的要求相去甚远。 在老观念的误导下,不少人依旧看重传统"高端”专业,但求职时又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勇气,造成了暂时性"就业难”。这样的问题,只要转变观念就业还是不成问题。 学校争相上马热门专业 家长、学生选择专业时盲目、功利是一个问题,但也有人认为,高校争相上马热门专业从客观上也促使了某些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,加重了供需矛盾。 以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为例,记者查阅了2006年地处我市的大部分高校本科招生计划后发现,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有相关专业,招生总人数约在3000人左右。而在2000年,同样是这些高校,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招生总人数约在1600人左右,部分高校那时候本科还没有开设这一专业。热门职位有限,求职人数增多,需求增长滞后于供应增长,"就业难”也就在所难免。 那高校为什么都愿意上这些热门专业呢?山东经济学院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静玉认为,现在是市场化社会,高校设置专业也要跟着市场走,让专业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,这样也有利于本校学生就业。所以对于单个的学校来说,上马热门专业并没有错。 现在的问题是,各高校设置专业时,没有统一的指导意见,也没有部门对我国产业动向作整体预测,学校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争相上马社会需求高的专业。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就出现了热门专业人才迅速膨胀的结构性失调。 不过,也有人对学校上马热门专业的初衷提出了异议,认为这是一种功利性行为。"现在学校都在扩建,经济压力大,热门专业好招生,学生多了收费就多;而且不少热门专业比普通专业收费高,在教育成本大体相当时,学校当然更愿意多设热门专业,多招学生。”某高校教师坦言。 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也曾经说过,按照政策规定,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,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收费可以不同。结果,有些高校就把专业都搞成热门专业。这个政策成为一些高校高收费的借口。 探究篇: "知识型失业”是改革的阵痛 "这是改革的阵痛。”马静玉说,我国现阶段出现的"知识型失业”,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。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就业难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,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存在的深层次结构问题。特别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问题,是导致这种特殊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一项统计表明,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,很少从一开始就考虑去农村。据估算,在城市,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重可能超过了20%,而在农村则不到1%。 据马静玉介绍,从全国的情况来看,城乡差距还是非常大。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对高学历人才非常渴求,但是由于经济、发展环境等原因,这些地区的高学历人才"只流出、不流入”,很多地方处于有岗无人的尴尬境地。而人才匮乏又制约了这些农村地区的发展。与此相反,城市中,环境好、待遇高、生活保障好、个人发展机会多……种种优势使得大量高学历人才聚集于此,用人单位"人才高消费”严重,不少毕业生空有学历却无用武之地。 马静玉说,这种"知识型失业”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共性问题,并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,韩国在发展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,不少人上大学不是为了搞科研而是为了找工作。 对于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,马静玉认为,扩招没有错,我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,而且扩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层次的教育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。只是大学生扩招之后,加重了现代化职位的供需矛盾。她说,目前我国现代化职位流动机制还不健全,没有实行真正的淘汰制,缺少流出机制,岗位提供几乎就是指着退休或跳槽(在优质岗位中跳槽也很少出现),不能有效提供岗位。 她认为,解决目前的这种特殊现象除了要受市场调控外,还应发挥社会力量和政策调控,例如加快城市化进程,促进现代职位的增长,缩小城乡比例等。同时,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定位,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和专业要注重与实际接轨,不要完全复制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方式。她说,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,学校缺的实践课让工作单位补,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,"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” 前景篇:"人才供需预测制度”有望缓解就业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很多高三学生选择专业时,参考更多的是老师、家长的经验和有关招聘网站提供的当年需求信息。缺乏大学报考专业指导以及没有相关专业需求长期预测是造成目前"知识型失业”的一大原因。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,人才供需矛盾逐渐被有关方面重视起来。按照省政府出台的《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从今年开始,每年的2月和6月,省发改委、经贸委、教育厅、人事厅、劳动保障厅等11个部门,将向山东社科院和山东经济学院提供相关数据,由其完成数据的汇总与分析,据此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供需情况作出科学预测。预测结果将定期向社会发布,为市场供需提供一个参照系,政府也将据此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。 通过建立"人才供需预测制度”,政府将按照产业调整状况和产业发展进程,合理设置学科专业,向社会输送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。 今后每年的4月和8月,山东社科院和山东经济学院,还将对全省高校当年人才供给数量,与全省各部门、各企业人才需求数量进行汇总分析,形成科学的人才供需信息,向社会<